一.杜绝校园贷的基本措施都有哪些
1.校园贷的危害:校园贷具有高利贷性质;校园贷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有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贷”进行其他犯罪。
2.校园贷防范措施:严密保管个人信息及证件一旦被心怀不轨者利用,就会造成个人声誉、利益损失,甚至有可能吃上官司。
3.像上述事件中,如果被骗个人信息到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不止蒙受现金损失,不良借贷信息还有可能录入征信体系,不利于将来购房、购车贷款。
4.贷款一定要到正规平台由于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不够,存在不少买羊头挂狗肉的平台,一定要登录官网仔细查看,并搜索比较各类评价信息。
5.像大学生贷款就要认准久融金融,因为他们审核严格,风控接入大数据中心,学生的基本动态都能审核出来,除此之外,还要跟借款学生,电话确认,是否为借款本人,资金用途是否正规等。
6.贷款一定要用在正途上大学生目前还处于消费期,还款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出现逾期,最终还是家长买单,加重他们的负担,所以大学生网上贷款一定要慎重。
7.别轻易相信借贷广告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假劣广告利诱大学生注册、贷款,文案上写着帮助解决学生在校学习上基本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实际上,这样的高利贷、诱导贷款、提高授信额度易导致学生陷入“连环贷”陷阱。
8.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尽量不要在网络借款平台和分期购物平台贷款和购物,因为利息和违约金都很高,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要积极学习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二.政治辨析:提倡贷款消费违背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1.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指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而不是不消费。贷款消费是指“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一种消费方式。二,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适度的贷款消费,有利于满足个人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可取的,并不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矛盾。
三,不考虑未来收入预期,盲目贷款消费,超前消费,这样的消费方式不健康不合理,违背了勤俭节约的精神。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为何央行要求各地严禁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
1.9月21日讯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央行会同银监会近期要求各地监管部门,指导银行规范个人消费贷款,防止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2.央行的要求重点针对一线和热点房地产城市。央行近期发现,今年以来,至少有数千亿元人民币资金违规通过个人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但是,知情人士不清楚央行和银监会通知的具体日期。近期,北京、广州、深圳陆续发布有关消费贷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共同发布的“关于消费贷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红头文件。
3.文件中明确规定,原则上将不发放超过100万元或期限超过10年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深圳多家银行普遍扎紧消费贷“口子”,大多数银行已将长期消费贷年限调至5年,部分银行由于额度紧张或风控原因,在5年基础上进一步缩短年限甚至暂停消费贷。
4.北京多家银行要求贷款20万以上额度客户需要补交材料,同时多家股份制银行也表示,消费贷流向房地产的情况已经出现,所以在资金流向以及贷后回访等流程中将加大力度,严格杜绝消费贷另为他用。
5.部分银行已着手向消费贷客户征集贷款用途证明材料,其中包括:货单、发票、合同、转账凭证等。易居房地产研究院19日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收集北京等16个典型地区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额同比,预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元,估计其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30 。
四.贷款消费违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不宜提倡
1.(1)贷款消费,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在人们购买住房,轿车,电脑等大宗商品或服务的时候,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这时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来进行消费。
2.((2)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如贷款消费超出了自己的偿还能力,这是缺乏理性的消费行为,不宜提倡;而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家庭来说,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可见,贷款消费不一定违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不能一概反对。
五.如何才能让校园远离各种不必要贷款,杜绝奢侈享乐之风?
1.这个主要还是在个人,个人要经得起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大学生毕竟已经是成年人了,对社会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校当然也需要适当的宣传下引导学生不要盲目攀比。